在照顧管灌餵食的長者時,有許多細節需注意,以避免因人為疏失造成長者消化不良、吸入性肺炎等問題。可參考以下建議:
灌食前
1. 進行灌食前,照護者需先將雙手洗乾淨 。
2. 讓長者維持半坐臥的姿勢(背部與床之間約 30 度~45度),若無法維持坐臥者可採左側臥姿。無論是半坐臥或是左側臥姿,都必須要以枕頭或被子協助維持姿勢。以利食物進入胃部,也可避免吸入性肺炎。
3. 灌食前請留意,檢視固定鼻胃管的易拉膠/透氣膠帶是否鬆脫,以及刻度是否正確。
4. 將毛巾放置於胸前,保持衛生並避免嘔吐物污染。
5. 鼻胃管位置確定無誤後,先以灌食筒反抽查看有無未消化的食物或胃酸,若反抽時消化液超過 100cc ,則暫停灌食,反抽出來的消化液需再灌回去,最好於30分鐘後再反抽評估,確認反抽物低於 100cc 再進行灌食。
反抽物如果呈現咖啡、暗紅、鮮紅色(需先排除非食物本身的顏色)等異樣,請儘速就醫,請查看是否有上腸胃道出血。
灌食中
1. 進行灌食前,請先將灌食筒拿高,但要注意與長者胃部距離不可超過40公分(約手肘長)。
2. 灌食前先灌入 20~30cc的溫開水,以確認管路通暢。
3. 鼻胃管反摺,灌食筒插入胃管口,再倒入流質食物, 食物的溫度應維持溫熱(約人體體溫),每次灌食量不可超過200~300cc,灌食時須緩慢並避免空氣進入,緩慢放開反摺的胃管,利用重力讓食物自然緩慢地流入胃中,灌食量依長者的接受度及消化狀況進行調整。
4. 灌食中觀察長者反應,如長者覺得胃脹胃痛或是噁心想吐,就放慢灌食速度或是暫時停止灌食。如發現長者出現咳嗽、臉色發紫、焦躁不安時,應立即停止灌食並聯繫居家護理師或送醫處理。
5. 灌食完畢後,再灌入20~50cc的溫開水,將管子沖洗乾淨,以免鼻胃管阻塞。
意識不清、躁動的病人應預防鼻胃管被拉出,必要時可將病人的手予以保護約束,避免因短時間的反覆抽管造成病人損傷
灌食後
1. 灌食後,繼續維持床頭抬高30度~45度,大約維持30分鐘至1小時再更換姿勢,以避免食物倒吸入肺部,或造成腸胃不適及嘔吐。
2. 如果長者須服用藥物,應等到灌食完30分鐘後再給,以防食物與藥物發生交互作用或影響藥效。
3. 藥粉需加水並完全溶解,以避免鼻胃管阻塞。
4. 灌食完後,將灌食用具分開及洗淨晾乾,且置於有蓋容器內。
鼻胃管的固定方式
關於鼻胃管固定,它可能會留置在長者身上一小段時間或長期留置;所以在照顧上,除了保持鼻胃管在正確的位置外,也要把長輩的舒適度列為重點考量喔。
1. 長者每天都必須做口腔及鼻腔的清潔,且每天需更換膠布及黏貼的皮膚部位潔,更換時將鼻部皮膚用清水拭淨。
2. 黏貼前先輕微旋轉鼻胃管,避免壓迫同一部位,但請務必小心避免拉出管子以及影響鼻胃管所插入的深度。若鼻胃管不慎拉出,切勿自行推入,應告立即就醫處理。
3. 取一寸紙膠,剪下約7~8公分,紙膠二端反折0.2公分,然後從紙膠中間剪一切口,長約5公分。
4. 將切口向下,上端貼在長者的鼻子上,有切口的一段,則左右繞鼻胃管固定完成。
5. 若男性長者因鬍子而不好黏貼鼻胃管,可先刮除,以方便固定鼻胃管。
參考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媒體與健康傳播小組 , 愛長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