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天都有24小時,1小時是照顧,另外的23小時都該是生活。」這是比利時的長照新標準。雖然落實「23:1」是困難的,但注入這樣的觀念是所有人都該跨出的第一步。
原文/銀享全球 楊寧茵
推薦一部電影–我要為你呼吸(Breathe) ,其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….「一位醫生帶領我們來到一個潔淨的房間,裡面展示了眾多顆頭。這些頭的主人會眨眼、會呼吸,都是活生生的人,不過因為肢體殘障的關係,頭以外的部位都正在被醫護人員紀錄著….,"這是符合衛生規範且有效率的照護方式"醫生這樣介紹著」。
這樣算是活著嗎?這樣活著的意義為何?
「我要為你呼吸」為真人真事改編,28歲的凱文因為小兒麻痺,導致脖子以下都不能動,只能仰賴呼吸器生活,原本熱愛運動的他,堅持要活出自己的路,用親身故事勇敢捍衛「人」該有的權利,努力彰顯被照顧者的價值和尊嚴!
無法想像的「集體照顧」在台灣依然是常態
你有參觀過照顧機構嗎?長輩們被「集體洗澡」的畫面,你可以想像嗎?裸體的長輩一個一個坐在洗澡椅上,水龍頭沖過來又沖過去,他們雖然沒了能力但依然有感受,面對無力改變的現況,被照顧者只能無奈接受。
此時此刻先進的台灣,仍然有許多人靠著呼吸器或維生器材活著,在安養院裡的長輩們被約束、被監控、被限制行動……「以愛為名」延續的家庭,每天,都在上演。
努力落實「尊嚴照顧」
歐洲國家十分重視「尊嚴照顧」的議題,因為文藝復興的影響,向來對人權問題極為重視,因此照顧的理念已從原來的身體延伸到身心靈的範圍,「照顧不僅僅是技巧,也不是待人溫柔就好。」尤其針對已經無法溝通和表達思想的人,要怎麼提供有尊嚴而適切的照顧?如何同理他們的想法?
「23:1」比利時長照新標準 , 23小時生活 + 1小時照顧
比利時與台灣面積相當,地狹人稠,且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(每5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老人)。為了因應大幅成長的長照人口,比利時統計照顧中心的每位個案,究竟花長照員多少時間?以評估未來長照需求。意外發現,平均每人每日接受密集照顧的時間,不滿1小時—「那剩下23小時,他們在幹嘛?」。
23小時生活的具體作法
1. 照顧中心定期為被照顧者安排諮詢,「告訴他們,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」
2.被照顧者成立「餐點委員會」與大廚討論每日菜單
3. 被照顧者成立「住民委員會」與照服員討論沐浴的方式與頻率
4. 長輩可選擇跟好友住在同一層,以及窗外景色
環境溫馨氣氛的培養,白天的工作人員會穿自己的居家服;晚上,則換上睡袍。這個制度讓失去時間感的失智長輩,一看就知道現在是睡覺時間,不必再強迫她就寢。
長輩住進照顧機構往往是生命最脆弱的時刻,因為「他們經歷太多失去:失去親人、失去身體、失去生命中原有的角色」,作為一個好的機構,不是像長照工廠、剝奪生活中的自主權,而是替他們找回尊嚴,尋一個新的家。